3月29日上午,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成素梅教授做客公司“名家讲坛”,在长安校区西学楼3层800cc全讯白菜网会议室作了题为“从量子概念看日常语言表征的限度”的专题讲座。本次讲座由800cc全讯白菜网经理张学广教授主持,院内外师生70余人参加。
成素梅教授以“两次量子革命”作引,首先介绍了量子理论的发展与应用。不同于经典科学概念与语言具有对象性的、本体论的、表征主义的知识观的特征,以量子力学为核心的第二个科学范式是不确定的、非定域性的,呈现出数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分离。在当代,量子力学在诸多领域都有应用,量子语言学即是量子力学影响人文科学的一个体现。
接着,成素梅教授对量子力学存在争议的原因进行解释。她引用物理学家盖尔曼,指出量子力学是“与直觉相背的学科”。量子系统内的困惑不在于数学层面,而在于理解与表征的局限性,这导致了新的本体论、认识论和语言的问题。量子概念不是对特定时空中对象的直接言说或表征,不是对象性的,因此限制了与日常经验相联系的概念和语言的应用范围,颠覆了物理学家追求表达精准理解的企图。量子力学解释之争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理解微观对象的行为表现时,不能摆脱对对象性语言的追求。
微观粒子作为理论实体只具有“推定的指称”,而非本体论意义直指的指称。因而,出现了两种断裂: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情形与理论描述之间的断裂——突显出认识论问题;可知的测量结果和不可知的相互作用之间的断裂——阻断了因果性链条。这两个断裂导致了,无法根据对微观粒子的测量结果,推断出测量前的存在状态。
成素梅教授还从日常语言的模糊性切入展开说明。量子化使建立在连续性假设基础上的概念意义成为不明确的了。与之对比,成素梅教授援引海森堡和玻尔,说明了日常语言的局限性,指出经典概念难以在量子领域内使用。
最后,成素梅教授详细介绍了量子概念的非表征性。表征知识观和反表征知识观之间存在矛盾,二者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。而在量子实在论中,自在实在、对象性实在和理论实在既相互关联,也各自独立,信息成为三种实在相互关联的中介。量子概念的非表征性可以克服两种知识观间的矛盾,提供出新视域,打开了新思路。
成素梅教授的精彩讲座给在场师生以深刻启发,让大家获益良多。在师生们热烈掌声和积极讨论中,本次讲座圆满结束。
主讲人简介
成素梅,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,二级教授,《哲学分析》杂志执行主编,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,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,上海市领军人才,兼任国际“逻辑学、方法论和科学技术哲学协会”(CLMPST)理事,中国科协国际科学理事会委员会委员等,牛津、剑桥、斯坦福、京都、哥本哈根以及南加州等大学访问学者,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、量子力学哲学、休闲哲学和人工智能哲学,近期专著有《改变观念:量子纠缠引发的哲学革命》,学术成果两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。
撰稿丨郑 洁
摄影丨马艳铃
审核丨王日鹏
责编丨刘诗伟